东北老工业基地、第十次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长春,用一串串扎实的奋进足迹,一条条动人的上升曲线,为奋斗做出注脚,为幸福代言。2017年GDP增幅、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速双双超8%,经济总量在副省级城市排名中争先进位,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史上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提升工程,完成伊通河中段综合治理主体工程,地铁开通,长春-汉堡中欧班列发车……
在爬坡过坎中奋力跑出“双8”曲线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8.3%,实现“双8”增长——2017年,长春经济交出了一份逆势上行的成绩单,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东北四市位居前列,经济总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实现争先进位,由去年的第14位升至第12位。全市经济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在东北区域板块和全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外部环境下,长春人以不服输的奋斗成就了过去一年经济运行的完美逆袭:“稳”的格局更加巩固,“进”的效应不断显现,“好”的态势更加明显。
数字是印证长春经济潜力迸发、态势上扬的最好证明。
从“量”上看,2017年长春实现了总量、增速和占比“三个突破”,“总量突破”表现在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65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50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增速突破”表现在全市GDP增长8%,是近四年来最好水平,在东北四市位居首位,在副省级城市中排位中逐渐前移,这不仅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更充分体现出长春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大成效;“占比突破”主要是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到42.7%,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这也是近年来占比提升最快的一年。
从“质”上看,长春实现了“三个高于”,即财政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服务业增速高于工业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长春市的就业稳定、民生向好,全市新增就业1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先行指标匹配性好,2017年长春市工业用电量增长7.7%,制造业用电量增长7%,工业用地出让量增长42%,先行指标与经济增长实现了良好的匹配,反映出长春市的高质量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大项目顺利推进
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给长春市带来了发展的红利。长春市三次产业比重由5.4:49.4:45.2变为4.8:48.6:46.6,服务业比重上升了1.4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0.2%。
与此同时,长春市产业内部结构也在加速优化。
从工业内部看,一汽大众Q工厂、吉通工业园、长光卫星等一批大项目顺利推进,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8.9%和15.8%,占比不断提高。
从服务业内部看,长春市依托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制定了服务业差别化地价等创新政策,重点推动朝阳区的欧亚新生活和力旺广场、宽城区的砂之船(中东)奥莱、长春新区的新华联奥莱、绿园区的新城吾悦广场、南关区的欧亚三环购物中心等商业综合体。引进了华为云计算、浪潮大数据、科大讯飞等创新项目,以商务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等为代表的规上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迅猛,营业收入增长33.2%,不仅有力推进了服务业自身晋档升级,同时也成为促进农业、制造业提质增效的新引擎。
目前,长春市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已经连续两年在50%左右,全市在建或者投入使用的商业综合体达到18个,标志着长春正在由传统以工业为主,加速向工业服务业双驱动的新格局迈进。
——打造“人才磁极”,激发创新动能
拥有近20年留美工作经历的张立华,正牵头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团,筹备组建“吉林省东北亚智能机器人与无人系统研究院”,研究院的组建将为吉林相关领域产业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平台服务。
作为在高性能计算、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等领域拥有极深造诣的专家,张立华如何最终选定长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政策环境”是他的首要考量因素。
据张立华介绍,自2011年回国,自己就在长春高新区创办了长春博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英特尔、AMD等国际知名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出口创汇额已位居吉林省软件出口企业第二名,入选长春市首批“长白慧谷”英才计划,并获得省、市、区无偿资助200多万元,2017年入选第十三批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长春新区又给予200万元无偿支持和1000万元的股权投资。
发展的关键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长春市从发展实践中认识到:打造“人才磁极”,汇聚各方优才,是激发长春发展新动能的关键。
“尽管有人说东北人才流失,但从长春的数据看,与2010年相比,全市目前已新增各类人才19.3万人,人才规模是不断扩大的。”长春市人才办公室主任杨小兵介绍,近年来,长春始终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
早在2011年,长春就建立了东北地区首家“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仅长春新区2016年就投入人才建设资金1.1亿元。全市先后实施6批“长白慧谷”英才计划,共有104名高端人才入选,资助资金达3500多万元。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取得显著成效,共引进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3.3万余人,其中省、市高级专家31人,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32人入选“吉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2017年4月,长春又率先以城市名义成立了“长春市院士专家联合会”,将驻长春27名院士、25名双聘院士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等聚合在一起,发挥这些“人才中的人才”的特殊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以“硬”治“软”,积聚后发优势
从签约到动工只有28天。总投资10亿元的华为长春云计算中心,最终落位长春新区,其速度之快,创下了华为在全国30个基地中之最。
项目负责人介绍说,不仅审批高效,施工过程中政府的服务保障更是到位。他举例说,由于云计算中心电力负荷高,原有电网承载不了,高新区专门拨出资金进行了电网改造。
华为项目的这套服务保障体系,正是长春市目前实施的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包保责任制和项目服务秘书制。据长春新区发改工信局局长刘庶介绍,长春市对每个重点项目都明确了包保领导、包保部门及责任人,从洽谈、签约、落位、开工建设,直至达产达效,全程服务,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征拆、要素保障、资金等制约瓶颈问题。在建立项目包保体系的基础上,长春新区还陆续推出了项目承诺审批制、建设项目分阶段施工许可等制度,审批时间从原来取得绿证后至少32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
与产业基础和科研实力相比,经济发展软环境是东北地区的短板,也是东北振兴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近年来,长春市牢牢抓住思想观念这个总开关,着力营造以“硬”治“软”的思想环境,探索实践了具有长春特色的“四不”工作理念。
“持续对标高位,激发‘不想’懈怠的思想动力;突出问题整治,形成‘不敢’破规的震慑效应;深入推进改革,构建‘不能’任性的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制度,夯实‘不断’优化的工作基础。”长春市软环境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刘星恒介绍,因为“四不”,长春在软环境建设上实现了弯道超车,积聚了后发优势。
进一个门、上一张网、办所有证……
直面群众、企业办证难、办事难、走冤枉路等老问题,2016年7月起,长春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推行“一门式、一张网”政务服务综合改革工作。其核心就是受审分离,办事的、管事的基本上可以不见面,企业和群众办事可以少求人、不求人。
“一门式”,即进一个门办多件事,改变了过去满城跑、满楼跑的情况,办事时效大大提升。
“一张网”,是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网上办理、全程电子化,可追溯、可留痕、可监督。同步建立手机导航系统、网上办事大厅、手机办事大厅,实体与虚拟有机融合、线上和线下良性互动,成为一张能办事、办成事的网。
“由于实行了受审分离,过去分诊式的112个办事窗口缩减到现在全科医生式的25个综合窗口。实现所有审批事项任何一个窗口都可办理。”长春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杜勇说。过去,办事难难在申报条件模糊不清,同一件事不同的审批人员会有不同的理解,事项标准化成为改革工作的重头戏。
如今,事项标准化工作基本完成。全市1900余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1500余项实现了审批条件、审批要件、审批流程的标准化,每个事项都能提供规范表格、填写说明、示范文本和办事指南,989项已经入网上线运行,其余事项近期就能上线。
自2016个11月底网络开通以来,截止到2017年10月31日,全市共受理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409091件,群众满意率达到99.74%。
改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017年7月18日,长春市政务公开办本着“常用先行、分步稳妥”的原则,在南关区政务服务中心启动“N证联办”改革试点,首批推出了办理量多、受益面广的开办饭店、药店、旅店等28类项目涉及的51个证照。不到两个月,即累计受理业务109件。这批项目平均办理时限由48个工作日压缩到27个工作日。9月13日,市政务公开办在南关区政务服务中心召开现场会,“N证联办”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向全市推广。
自此,“进一个门、上一张网,办所有证”在长春已不再是梦想,“填一张表、交一套材料,就能把事办成”的便利模式开始服务更多企业。
“N证联办”是指依托“一门式、一张网”全面推行涉企证照跨部门、跨层级联审联办。“N”,即全市所有涉及企业设立、经营证照的总数。任何一个企业从诞生到运营,都需要办理不同数量、不同类别的证照,让企业备感沉重。“N证联办”就是要探索出一条打破常规审批模式的新路,让“办出证”向“办成事”转变,增强群众获得感。
长春市正按照“成熟一批、整合一批、联办一批”的原则分批实施“N证联办”。目前,各个项目已在归类优化之中,年底前将陆续分批推出,最终实现全部涉企证照全市联办、全城通办。
同时,网上办事大厅“N证联办”模块正在测试中,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实现网上申办、快递送达,企业办事可以逐步实现“跑一次”甚至“零跑动”,更加方便快捷。
现在,法人事项到市、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自然人事项到街道和社区的公共服务中心就可解决。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改变了过去满城跑、满楼跑的情况,办事时效大大提升。
既看“颜值”又看“内涵”的城市蝶变
一条条宽阔通畅的街道,在不断拓宽和延伸中拉大了城市框架;一栋栋焕然一新的老旧居民楼,流淌着浓浓的艺术与现代气息;一座座公园和一块快绿地,雕塑耸立、鸟语花香……
长春这座城市正越来越美。从2016年起,这座多次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决策者们,顺应民众意愿,对城市三环以内166平方公里旧城区实施了长春城建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造提升工程。
两年的时间里,三环内200多万市民的生活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老旧小区的私搭乱建没有了,多了健身器材、景观小品;困扰多年的跑、冒、滴、漏地下管线问题,得到了力度更大的改造;行走在采用精细化家装理念“升级”的道路上,国际化大都市的感觉扑面而来……
“就是这条朋友圈,我把小区改造后的照片发了几张,你看,多少个‘点赞’,我的一位外地朋友还留言‘处处见景致,处处见民生’……”说起这条朋友圈,长春邮电小区的姜大爷滔滔不绝。不只是他,小区内的居民对于小区的变化也由衷慨叹。“本地人幸福,外地人向往”正成为这里的真实写照。
2016年以来,长春市启动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提升工作,计划用两年时间综合改造316个老旧片区、600多条街路和20个商圈。2016年,完成了260条街路、6个精品商圈、155个老旧片区的综合改造。2017年,本着突出民生、突出功能的原则,实施了10个方面的改造工程。此外,在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整治违法建筑、治理交通拥堵等方面也亮点频出。
——保障房建设。在资金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长春市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04多亿元,购买、建设保障房小区37个,共6.4万套住房、337.54万平方米。全市享受住房保障政策的家庭达7.1万户。公租房惠民力度大,分配入住率达到了100%。对低收入家庭,按照公租房租金的50%收取租金,使这些最困难群体切实体会到了政府的温暖。
——棚户区改造。从2015年至今,长春市拆除棚户区2.6万户、160万平方米。“十三五”期间,全市计划改造棚户区住房42777套、289万平方米,可释放土地1300万平方米,每年将要完成8500套左右。
——“拆违”。2016年,长春拆除违法建筑达136万平方米,是过去5年之和,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长春市将对违法建筑保持高压态势,还长春一个舒朗大气的城市形象,还人民群众一个纯净和谐的生活空间。
——“治堵”。打通重要通道、改善路网结构,采取“打通断头路、拓宽卡脖路、改造渠化路、疏通小外环”方式,3年改造交通堵点33处。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地铁1号线一期已于2017年6月30日实现全线载客运营。地铁2号线、北湖线、轻轨3号线延伸线正在按时序施工。已着手启动如下项目:地铁5、6、7号线,快轨机场线、双阳线和3号线南延、4号线西延、2号线东延工程,保证形成全市轨道交通网。快速路桥下共规划建设停车场105个、规划泊车位2618个。清理私设地桩、地锁、隔离墩18万个,施划公共停车泊位近34万个,大大缓解了全市交通拥堵状况,规范了交通秩序,强化了市民的文明意识。
越来越实的“幸福账单”
从2012年起,长春每年实施“幸福长春行动计划”,解决100件以上民生实事;从2016年起,每年实施“暖流计划”,从“输血”到“造血”,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017年实施“蓓蕾计划”,全市182所小学全面实施课后免费托管,解决困扰全国家长的“三点半难题”……长春市民的“幸福账单”越来越细、越来越实。
翻开2017年的”暖流计划“,37项具体任务、28个参与单位,893.1万人次受益,他们有着不同的幸福,却感受着相同的温暖。这一年,“暖流计划”继续坚持解决重点、热点问题,向农民群体聚焦,向群众最关切的利益聚焦,向激发科研人员活力聚焦;这一年,“暖流计划”让更多城乡居民切实享受到城市改革发展红利,总增收实现39.7亿元,人均增收445元,较上年增长23.6%。
——健全保障体系,筑牢居民增收基础。全市最低工资标准从1480元提高到1780元,增幅达20%。城市低保月人均标准提高6.9%,达到620元,共惠及城乡低保对象5.9万人。特困人员供养水平和优抚对象补助标准提高,惠及9000余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和城镇职工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分别由原来的12万元和20万元,提高到20万元和50万元,增幅分别为67%和150%。工伤伤残津贴平均提标幅度6.5%;护理费平均提标幅度7.5%;遗属补助平均提标幅度5.9%;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提标幅度7.8%。在全国冬季采暖地区率先为公益性岗位人员发放采暖费补贴,惠及12536人。
在“暖流计划”推进过程中,长春市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增收实践,分别启动了“暖流计划”社会力量在行动——百姓健康篇和就业创业篇系列活动,为百姓提供30个医疗健康类、21个就业创业类“雪中送炭”爱心项目。一年间,相继推出环卫工人免费体检、低保失能人员照护保险免费托管、低保人员大病病种“零自付”、白内障参保患者免费复明等项目,让全市14.7万人享受了待遇,累计减免费用2784.7万元。启动人力资源服务系列项目、创业扶持系列项目和就业创业培训项目,累计惠及7万人,增收1.48亿元。
——以就业创业为城乡居民增收“扩容”。就业创业,是实现群众增收目标的基础。2017年“暖流计划”实施后,全市共开发就业岗位13万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8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4%。
在就业优先的前提下,“暖流计划”进一步加强创业扶持,为百姓增收“扩容”。
大学生创业代表、长春国健商贸有限公司邱旺健一次性拿到了30万元的全额贴息贷款。这得益于“暖流计划”,这笔钱让企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增强了他的创业信心。
2017年长春市争取专项资金3090万元,新建创业孵化基地10个,出台了《长春市创业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3亿元,引导扶持8461人创业,带动3.1万人就业。
针对农民工等返乡创业人员,长春市深入开展“春雁行动”,全力推动他们返乡创业。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返乡创业服务中心95个,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市级返乡创业示范园区和孵化示范基地10个,带动就业1.5万人,增收2.7亿元。
——以新型农业项目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收入,是补齐城乡居民增收短板的关键所在,也是2017年“暖流计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去年,长春市国有林场推广大果榛子种植300公顷、栽植苗木48万株,惠及地方国有林场职工、农民3000人,获取酬金、工资等收入300万元。“种这个比种植玉米收入多多了。”村民王玉兴日前告诉记者,种大果榛子比种植玉米的收入增加了6到8倍。
与此同时,长春市还实施了设施农业建设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村电子商务示范点建设和 “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工程。全市建造大棚100个、温室31个,补贴资金417万元,建设农村电子商务示范点20个。开展实用技术培训4102人次,培育经营主体带头人1156人、新型职业农民2174人、青年农场主772人。
小学生放学后家长下班前不能及时接回、无人看管这一“三点半”难题,是在全国范围内未从根本上破解的一个难题。长春市实行了小学生课后免费托管服务的“蓓蕾计划”。在辅导学生课后作业的基础上,开设了科技、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兴趣课程,开辟了“静态辅导+动态活动”“课业托管+学校社团”“教师+社会团体+家长志愿者”等形式多样的托管模式。
长春市坚持“互联网+”的思维,启动筹建了“蓓蕾计划”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家校互联、师生互联、区校互联、市区互联、内外互联,提高工作效率。健全以市、区两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为主,社会评价机构参与的督导评估体系,把课后托管纳入教育督政内容,加强过程性监管和指导,依法依规查处违规行为。
安全是底线。长春市持续完善安全方案和应急预案以及安全管理办法,协同公安机关,落实交通疏导方案和安全保障工作,健全责任机制,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体系,做到集中有人看护,活动有安全措施,进出有统一组织,安全有强力保障。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长春市以全力推进精准脱贫攻坚“兜底线”,以持续推动增收就业“保基本”,以着力实现均衡普惠“保公平”,以回应群众关切“抓热点”,以努力提升民生水平“提品质”,长春正以奋斗者的姿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前行,长春的明天一定会收获更多的幸福。(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