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省会,是一个典型的放射型城市,全省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合肥的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地处长江中下游江淮丘陵地区中部,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之滨,淝水穿流而过,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合肥市于2010年正式进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2014年合肥分项竞争力雷达图
合肥2014年城市竞争力的基本情况如下:经济竞争力得分为213.47,排名第47位,上升21位;产业竞争力得分为705.97,排名第42位,下降3位;财政金融竞争力得分为537.44,排名第38位,下降6位;商业贸易竞争力得分为280.76,排名第41位,上升9位;基础设施竞争力得分为1391.99,排名第26位,下降6位;社会体制竞争力得分为259.61,排名第55位,下降1位;环境资源区位竞争力得分为409.7,排名第31位,上升1位;人力资本竞争力得分为1128.35,排名第20位,上升8位;科技竞争力得分为1347.44,排名第17位,上升1位;文化竞争力得分为492.38,排名第34位,上升5位;综合竞争力得分为2556.99,排名第29位,上升4位。
经济竞争力得分为213.47,排名第47位,上升21位。二级指标城市居民生活指数排名70位,较上年上升54位,主要是由于全年生产总值5157.97亿元,增长10.0%。
产业竞争力得分为705.97,排名第42位,下降3位。二级指标产业效率指数由56下降到121位,主要是第一产业增加值257.63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2872.01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2028.33亿元,增长8.5%。
财政金融竞争力得分为537.44,排名第38位,下降6位。二级指标财政金融效率指数排名60位,较上年下降20位,全年财政收入880.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6%,财政支出698.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商业贸易竞争力得分为280.76,排名第41位,上升9位。二级指标外贸指数0.161,排名第52位,上升9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82亿美元,增长15.4%。居民消费指数排名第29位,上升79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
基础设施竞争力得分为1391.99,排名第26位,下降6位。二级指标基础设施供应水平指数0.469,排名第16位,分析具体指标,城市基础设施投资896.12亿元,增长16.9%。
社会体制竞争力得分为259.61,排名第55位,下降1位,社会公平保障指数排名由第69位下降到第86位,指数为0.337,全年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48003套,竣工7379套。
环境资源区位竞争力得分为409.7,排名第31位,上升1位,二级指标自然资源指数0.398,排名140,上升11位,三级指标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8170公顷,绿化覆盖率45.2%。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9.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人力资本竞争力得分为1128.35,排名第20位,上升8位。其中人力资本素质指数0.415排名从第44位上升到第21位,三级指标全市各类高等院校60所,在校学生60.37万人;其中普通高校50所,在校学生57.86万人。
科技竞争力得分为1347.44,排名第17位,上升1位。分析二级指标,科技人力资本指数0.262,排名第20位,上升7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4501.3亿元;实现增加值11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2%。
文化竞争力得分为492.38,排名第34位,上升5位。二级指标文化设施指数排名第34位,上升13位,三级指标年末全市有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26个。
从资料分析可知,合肥2014年经济竞争力排名第47位,上升21位。2014年,围绕“新跨越,进十强”的奋斗目标,合肥积极适应新常态,经济迈上新台阶。市统计局发布2014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人均GDP首超1万美元,多项经济指标跻身全国省会城市“十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272元。总体来看,合肥在科技和社会体制方面发展平稳,变化不大。综合竞争力相比于去年上升4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