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灣區面積2.15萬平方公里,人口2340萬,人均GDP達7.09萬美元;三藩市灣區面積1.8萬平方公里,人口760萬,人均GDP10.5萬美元;東京灣區面積3.68萬平方公里,人口4383萬,人均GDP4.15萬美元。相比國際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面積更大、人口更多,不僅經濟增長速度快,目前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三藩市灣區、接近紐約灣區水準。
經歷了幾十年到上百年的積累,國際三大灣區才有了現在的發展水準。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社會進步的需要,城市也不斷在擴張。對中山來說,近年來城市發展空間逼近“天花板”,要容納更多的人口與產業,必須找到一條拓展良方。《石岐妹說中山》本期就特別聚焦國際灣區城市是如何突破發展空間瓶頸的。
●文/圖:南方日報記者 孫嘉琳
紐約也在改造舊船廠
走訪國際三大灣區城市時,石岐妹就發現全世界的城市都在面臨著“想發展但空間不夠”的問題,也曾經和當地官員、規劃專家就這個問題進行過深入探討。三藩市灣區的規劃專家告訴石岐妹,在當地要新增建設用的土地難度超高,因此要改善居住環境、尋求發展空間,他們更多會採用更新改造這種形式,發揮現有或閒置土地、建築物的作用,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所,為產業找到合適的地方發展。
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去年分別推出了他們新一輪的發展規劃,對未來20—30年畫下長遠的藍圖,城市更新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紐約,石岐妹參觀了有200多年歷史的布魯克林海軍造船廠,是近年來紐約最大型的城市更新項目之一,現在也是紐約市最大的綜合園區。這讓石岐妹想起了中山的岐江公園——雖然同樣改造自船廠,但紐約這個船廠可曾經建造過航空母艦。當地政府對布魯克林海軍造船廠的改造已經持續了將近50年,直到2004年以成立開發公司為契機,才真正讓這裡“脫胎換骨”。現在,這裡承載了各類型的中小微企業,其中高科技產業特別突出,吸引了一批研究中心、孵化器、科技型小微企業聚集,因此這裡也代表著紐約工業的轉型方向。
布魯克林區區長亞當斯告訴石岐妹,這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政企合作推動的專案,不僅為當地創造了成千上萬的就業機會,許多有趣的新想法、新發明也在這裡萌生出來,很可能就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日劇拍攝勝地原來在這裡
東京灣區則選擇填海造地來獲得發展空間。臨海副都心的開發目標是成為“東京的第七個副市中心”,在面積為442公頃的填海地區,居住著4.45萬人,約有8.9萬人在此工作。在東京臨海部宣傳展廳,就差不多可以看到整個臨海副都心地區,瞭解到整個東京灣區的發展歷程和未來規劃。在宣傳展廳遠眺,可以看見成田機場起降的飛機,東京港區一排排的集裝箱,以及連接繁華都會的公路、軌道交通網絡,現代化的東京灣盡收眼底。日劇裡經常出現的彩虹橋、台場海濱公園就在這片填海區域裡。
最近,石岐妹在跑中山兩會時也發現,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用了相當長的篇幅提到城市更新和舊城改造,特別是提出要堅持新城開發建設與舊城保護改造相結合,全面改善城市的總體風貌。中山中心城區的連片改造也提出了一段時間,但目前為止還沒有公佈明確的方案。
過去10年來,中山的城市更新和“三舊”改造大多以點狀為主,比較分散,而一些片區連片改造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石岐妹認為,城市更新單靠政府無法完成,還需要市民的支援和社會資本的參與,通過更新改造來實現城市環境的優化、功能的提升。(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