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省會,是一個典型的放射型城市,全省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合肥的歷史可追溯至兩千多年前,以“三國故地、包拯家鄉”而聞名。地處長江中下游江淮丘陵地區中部,江淮分水嶺南側,巢湖之濱,淝水穿流而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之稱。合肥市于2010年正式進入長江三角洲經濟圈。
2014年合肥分項競爭力雷達圖
合肥2014年城市競爭力的基本情況如下:經濟競爭力得分為213.47,排名第47位,上升21位;產業競爭力得分為705.97,排名第42位,下降3位;財政金融競爭力得分為537.44,排名第38位,下降6位;商業貿易競爭力得分為280.76,排名第41位,上升9位;基礎設施競爭力得分為1391.99,排名第26位,下降6位;社會體制競爭力得分為259.61,排名第55位,下降1位;環境資源區位競爭力得分為409.7,排名第31位,上升1位;人力資本競爭力得分為1128.35,排名第20位,上升8位;科技競爭力得分為1347.44,排名第17位,上升1位;文化競爭力得分為492.38,排名第34位,上升5位;綜合競爭力得分為2556.99,排名第29位,上升4位。
經濟競爭力得分為213.47,排名第47位,上升21位。二級指標城市居民生活指數排名70位,較上年上升54位,主要是由于全年生產總值5157.97億元,增長10.0%。
產業競爭力得分為705.97,排名第42位,下降3位。二級指標產業效率指數由56下降到121位,主要是第一產業增加值257.63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2872.01億元,增長11.4%;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2028.33億元,增長8.5%。
財政金融競爭力得分為537.44,排名第38位,下降6位。二級指標財政金融效率指數排名60位,較上年下降20位,全年財政收入880.68億元,比上年增長14.6%,財政支出698.79億元,比上年增長10.8%。
商業貿易競爭力得分為280.76,排名第41位,上升9位。二級指標外貿指數0.161,排名第52位,上升9位,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1.82億美元,增長15.4%。居民消費指數排名第29位,上升79位,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0%。
基礎設施競爭力得分為1391.99,排名第26位,下降6位。二級指標基礎設施供應水平指數0.469,排名第16位,分析具體指標,城市基礎設施投資896.12億元,增長16.9%。
社會體制競爭力得分為259.61,排名第55位,下降1位,社會公平保障指數排名由第69位下降到第86位,指數為0.337,全年開工建設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48003套,竣工7379套。
環境資源區位競爭力得分為409.7,排名第31位,上升1位,二級指標自然資源指數0.398,排名140,上升11位,三級指標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18170公頃,綠化覆蓋率45.2%。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89.4%,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人力資本競爭力得分為1128.35,排名第20位,上升8位。其中人力資本素質指數0.415排名從第44位上升到第21位,三級指標全市各類高等院校60所,在校學生60.37萬人;其中普通高校50所,在校學生57.86萬人。
科技競爭力得分為1347.44,排名第17位,上升1位。分析二級指標,科技人力資本指數0.262,排名第20位,上升7位,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完成產值4501.3億元;實現增加值1136.3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占全市生產總值的22%。
文化競爭力得分為492.38,排名第34位,上升5位。二級指標文化設施指數排名第34位,上升13位,三級指標年末全市有文化館11個,公共圖書館9個,博物館26個。
從資料分析可知,合肥2014年經濟競爭力排名第47位,上升21位。2014年,圍繞“新跨越,進十強”的奮斗目標,合肥積極適應新常態,經濟邁上新臺階。市統計局發布2014年全市經濟運行情況,人均GDP首超1萬美元,多項經濟指標躋身全國省會城市“十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4272元。總體來看,合肥在科技和社會體制方面發展平穩,變化不大。綜合競爭力相比于去年上升4位。
|